如果按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來衡量,東南亞的五個主要國家(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經濟在2020年都出現了下降。新冠病毒對這五個國家的關鍵產業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嚴重依賴旅游業的國家。與全球幾乎每個國家一樣,新冠病毒也導致邊境關閉、企業停擺和失業率急劇上升。各國政府的對策是大幅增加經濟刺激和失業開支。
盡管這些地區2021年的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但總體前景是樂觀的。GDP增長將取決于疫苗的管理、對發病的控制以及對出口和內部封鎖的管理。中國的經濟實力有望提振亞洲的經濟前景,為這五個國家向中國的出口提供支持。
在馬來西亞,GDP下降了5.2%,此前2019年的表現較之前同期疲軟。在泰國,2020年的GDP比2019年下降了6.4%。菲律賓的GDP下降最多,2020年GDP下降了9%。在評估小經濟體的GDP變動時,必須意識到與較大的經濟體相比,GDP的同比變動幅度更大。隨著各國經濟總量的增長,以年均百分比變化衡量的年度GDP增長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新冠疫情對這五個國家的非織造布行業的影響遠不及對其整體經濟的影響。由于國內以及出口用的防護產品(防護服、口罩)的需求激增,促進了非織造布卷材的生產。就像其他國家一樣,消費者對消毒濕巾和其他擦拭巾的需求以及對衛生用品(紙尿褲等)的需求都在上升。
在有利的人口結構、經濟狀況、不斷增長的市場滲透率以及旺盛的本地和出口需求的驅動下,東南亞仍然是非織造布行業極富前景的地區。盡管新冠疫情帶來了不確定性,但該地區近期經濟放緩的影響以及對制造業投資和消費者支出的相對較小的影響,都將通過經濟刺激計劃迅速得到解決。
在東南亞和中國(市場滲透率仍然較低),一次性和耐用非織造布市場滲透率的逐步提高,是這些亞洲主要市場的非織造布需求及其出口獲得良好增長的積極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預計上述東南亞五國的非織造布生產商將從中國、日本以及亞太地區內外的其他國家的旺盛需求中受益。非織造布的最大終端市場將是衛生用品,其次是耐用土工布和其他市場。
幾家全球和地區性的一次性衛生用品制造商早已在東南亞進行布局,東南亞地區衛生用品產能的提高表明該地區的需求增長,也證明該地區正日益成為向其他亞洲地區出口的制造基地。
2020年,東南亞地區的非織造布產能主要包括紡粘/紡熔、短纖針刺和/或熱粘合、聚丙烯紡粘針刺技術。還有一些小規模的熱風生產線也在不斷發展。